以仁存心就是存心中之仁,不是从外面拿来一个仁存于心中。
孔子所说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[29],有人就认为是讲乐而不是讲诗,因为诗中并无悲哀的情调,而乐则有自身的结构,可以包含更多的内容。乐可以奏出世界上最和谐的声音,使人陶醉其中,体验人生的乐趣。
可见,射是一种互相交流、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,也时一种艺术鉴赏。一、广义的艺术观 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,就是我们在《天人之学》一章中引用过的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孔子很重视一个乐章的进行过程,从起伏跌宕变化万千的过程中欣赏其中的韵味,似乎也有这样的意思。射箭不在于力量有多大,不在于能不能穿透靶心的兽皮,而在于是否合乎礼数。孔子与学生谈话,有些重要的话,学生要书诸绅,即写在绅带(即腰带)上,这就是书写。
这当然不是说,其中没有宗教性的内容。所谓赋,就是直接描写一件事情。他所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。
[42] 康有为:《康子内外篇》,第109页。唐朝的孔颖达作《五经正义》,就是对这五种经典的注疏。这些议论当然并不完全符合孟子的原意,但也并不是毫无中西比较的可能。某尝语学者,比先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《论》《孟》如丈尺权衡相似,以此去量度事物,自然见得长短轻重。
[22] 贾谊:《新书》,中华书局《四部备要》本,第8页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,因为中国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天人之学,而天人之学最终要落实到人性的问题上。
更重要的是,韩非认为,人民是无知的,只能成为被统治的对象和工具,却不能成为社会主体,更不要说政治主体了。康有为作《孟子微》(1901年),全面发挥孟子的思想,其中不乏用西方的民主、平等观念解释孟子的民贵君轻等学说的内容,实际上已经开了近现代用西方观念和方法解释中国哲学文化的先河。朱熹进一步将道统说成是传授心法,以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说明道统的内容,并且以本心说明道心[49],这就更加突显了孟子的地位和作用,因为提出本心说的不是别人,正是孟子。无参验而必之者,愚也。
孔子不以贱而离道,孟子不以弱而失礼,故玄乎千世之上,而为学者师。由于荀子晚于孟子,生活在战国末期全国统一的前夕,于是对孟子进行了批判。这两层意思合起来就说明,在二程的心目中,《孟子》一书是真正传道之书。所谓理学派的程、朱等人,绝不否定本心之说,而所谓心学派的陆、王等人,则进一步发展出以自我直觉为根本特征的道德实践学说。
比如他明确指出,孟子的民贵君轻之说是立民主制太平之法,是以民为主而君为客、民为主而君为仆。因为孟子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,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食粮。
汉代的大儒董仲舒,基本上继承了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,认为性就是生,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,性者质也[⑤],即以自然资质为性,因而也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说。但是,到了汉初,儒者贾谊作《过秦论》,对秦朝速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,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[22]。
王安石认为,大人之学就是以天下自任,内德而外业,德业并举,有所作为。他不能容忍孟子关于君臣之间应当在人格上平等的思想,因此,决定罢黜孟子配享,并且下诏,如果有敢于进谏者,以大不敬之罪论处。这是非常露骨的专制主义理论。他们对韩愈虽有批评,但是在韩愈论孟子与荀、扬的问题上给予了极高评价,说:如《原道》中言语虽病,然自孟子而后,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,才见此人。张载和程颢都很重视孟子的这个观点,程颢在这个基础上进而提出天地万物一体、与物同体的学说,成为理学中最有价值的理论贡献,而后来的朱熹、王阳明都无不以此为人类的终极关怀。韩非则将民心转换成民智,依靠人民的知识、智力去治理国家,所以就用不着管仲这样的大臣了。
孟子言必称尧舜,将古人理想化,以这种方式论证他的学说,但是,在荀子看来,这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。[⑦] 性有善质之说,与孟子以情、才为善之说很相近,区别在于,孟子认为,人的情、才,与性完全统一,善是内在的德性。
[60] 这里包含着对孟子的极大的敬意,也表明理学实质上是体验与实践之学。因此二程说:若乃孟子之言善者,乃极本穷源之性。
但是,他们对先王之统的理解是不同的。[30] 欧阳修:《或问》,《欧阳修全集》,第121页。
程颐同时提出圣人之道与圣人之学的问题,实际上二者是统一的,意在强调以学传道或学以传道。[36] 王安石对于举世之人以孟子为迂阔的看法大不以为然,相反,他从《孟子》中读出了士人的风标和人格力量。[59] 也因此认为孟子有大功于世。[51] 韩愈:《读荀》,《昌黎先生集》卷九。
而董仲舒认为,性虽有善质,也仅仅是善质而已,并不能自行为善,只能经过外部的圣王教化,才能为善,从这个意义上说,善是外在的。这种制度只知君国为重乃大,以民为轻,于是二千年来,民功遂歇绝息灭于天下[42]。
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,这里不能详说。荀子所讲,是一条从外到内的思路,即经由知性的发展(社会认识)而成就圣德,再由圣王开出外王。
他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,少有大节,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,而慨然有志于天下[25]。韩愈第一次将孟子说成是直接传承孔子之道的第一人,也是最后一人,这是前所未有的。
举荐过范仲淹的欧阳修,与范仲淹一样推崇孟子,在文章中经常孔孟并提。这个统字,是统绪的意思,实际上隐含着后来所谓儒家道统的意思。所谓混,就是混杂,即人性中既有善,又有恶,混杂在一起,而又善恶分明。这是孟子天人合一说在人与万物关系上的重要体现,也是理学家处理物我关系的重要的思想来源。
王安石对孟子向往已久。[44]《昌黎先生集》第十一卷,中华书局《四部备要》本。
孟、荀二人都以孔子为圣人,以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,但是,孔子死后,儒家已经开始了分化。朱元璋知道,如果真的给钱唐治罪,难以征服人心,于是以其态度诚恳而不予治罪,孟子配享也恢复了。
[39] 王安石:《王文公文集》,第323页。但是,从其中的内容看,则多是一些具体问题的责问和非难,并无太多的理论问题。